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打印本页]
作者: firehu 时间: 2005-6-26 06:50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一线通监控系统 与传统监控系统的比较优势 项 目 一线通监控系统 传统型监控系统传输模式 采用双向有线电视网的信号传输模式,频带宽。 信号失真大,信噪比差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可达5KM 传输距离受限制,1KM左右布线方面 在单个片区监控系统中可通过一条线接12个前端设备 系统通过多条同轴电缆系统各前端设备。传送方式 监控系统前端通过调制器将信号调制成射频信号传输,终端解调器将各路的信号解调后还原回视频信号。 通过视频线以视频信号的方式传送。控制方式 通过电脑操作软件对各项功能进行操作,控制,如画面分割,云台控制,镜头三可变控制。 通过视频切换器自动切换或手动控制方式。控制范围 一根同轴电缆可控制8路视频并可扩展。 一根同轴电缆只可传输一路视频。控制云台及镜头需增加一组485通信线或485接口。性能方面 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 抗干扰能力差,视频信号会随传输距离的远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衰减。售后服务 单线查找故障简单 多线查找,难度大,复杂抗干扰方面 有良好的屏蔽措施,如遇到干扰无法消除时,可换用备用频道。 各子系统不同,布线多容易受到干扰。防雷方面 有线电视系统,有一套完善的防雷措施。 从已知的系统看,各厂家设计系统时大多未防雷处理。 一线通产品简介长 野 目 录1、 引言2、 一线通监控的优越性3、 一线通监控系统介绍4、 产品功能介绍5、 应用方案6、 技术支持一、引 言(一)国内外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市场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产品制造业也从无到有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电视图像监控的市场发展更快,图像监控的应用正在迅速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二)监控系统市场现状 目前在电视图像监控领域中,各种摄像机、镜头、可控云台、视频多画面处理器等产品的技术进步很快,国内外成熟产品很多,但是图像监控系统的传输方式却非常落后。具体表现为: 1、大多数场合都在沿用传统的视频基带电缆传输模式,其突出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1) 每台摄像机采集的图像视频信号都需要用一条电缆来传输,云台和摄像机的控制信号都需另外布线,用线多布线难、系统繁杂。 (2) 系统的多点信号不能实现多点对一点的混合,或一点对多点的分配、系统的组成极其笨拙、不灵活,难以组成网络。 (3) 视频相对频带很宽,视频信号高频与低频间的传输频率很大,当传输距离超过 300米以上时都需要加入电缆校正放大器,在电缆中很难实现500米以上的较长距离传输。2、由于模拟视频不能长距离传输,因此,目前一些场合将模拟视频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以微机为平台进行较长距离传输。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实现多路数字图像的实时传输,因为,一条电缆中多路数字图像信号的实时传输,是要建立在数字复用技术及产品上,而目前数字复用技术和产品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因此在一条电缆上还不能实现多路数字图像信号实时传输。此外,每个摄像机一台专用微机做传输平台,其系统造价也极其昂贵。 3、在现代视频传输手段中,虽然可用光纤进行长距离传输,但每路视频基带需要一条光纤和一套收发设备,这样对于多路视频系统的传输造价极其昂贵。 目前,图像监控领域传输组网的这种落后和不完善问题已成为限制图像监控应用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图像传输组网问题,研究传输组网的实用技术方案,开发相应的传输组网系列产品,就成为本公司的努力方向。 二、一线通监控的优越性1、系统容量大 实现多点监控信号在单片区范围共缆传输,多片区信号统筹管理2、线缆用量少 系统采用总线式结构,一根线缆解决一切多点音频+视频+控制信号 3、传输距离远 五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安全传输,实时,不丢帧 4、图像质量高 传输图像质量高,可达到4级以上效果 5、抗干扰性强 有效防止各种电磁、电源以及地电位不平衡干扰 6、可扩容性好 增加监控点无需重新布线,直接接入或者延长线缆便可 三、一线通监控系统介绍1、系统组成以及功能 一线通监控系统的产品和系统控制部分主要由一线通调制器(一线通摄像机、一线通编码调制器、一线通外置调制器)、一线通解调器、一线通放大器、一线通分支器等产品和器材组成,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6-28 19:56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先顶一下关于射频传输(单缆、共缆、一线通等)的大块贴子、文章,数量已居各传输方式之首。射频传输确实也是一种应用较广的传输方式,可以说家喻户晓。优点已经该说的都说了,说透了。但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是,不能,不敢直言面对这种方式的问题和缺点。例如:1)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这篇文章说图像质量达到五级,你的传输设备,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2)一根同轴电缆双向传输几十公里——这要用什么电缆?中间要加多少什么设备?有一种产品介绍了,2公里要用SYWV75-12电缆,中间可能不要什么放大设备了吧。4) 每路视频信号,都要一套调制器、解调器、混合器还要供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等设备,传输的设备环节数量居各种方式之首,要确保累积失真度合格,对每个设备的指标要求很高,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那些非专业,低价格的设备行吗?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采用残留边带调幅,中频-变频调制、伴音FM-AM,螺旋滤波等,都是传统技术。价格方面进入监控行业,我相信一定很便宜,不会太高,但专业设备价格一直降不下来,不太好理解。5) 一些年来,行业里有一个“自力更生”和“主观”开发风,“自力更生”——工程商,几个会装电脑的学生,都会自己开发,自己做,自己用的盘录像机,搞好了还能很便宜的卖一些,双绞线传输产品的“风”,刮的也不小;“主观”开发风——是指产品图像质量,只要“主观感觉可以就OK!”,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58年“全民大炼钢铁”,不要说工矿企业,连中学生都能上阵炼出“钢铁” 来,谁敢说不是钢铁?!“右派一个”,谁检测过是不是合格、合乎标准的钢铁呢?也是“主观感觉可以就OK!”——历史证明,一堆废铁,一个没有标准的开发风。不过需要说明我这是指有这种风气和现实,并不是指楼上的产品。6) 行业里还有一股“误导宣传风”——个别射频传输产品厂家的文章是一类,还有一类是个别双绞线传输产品厂家的文章,最典型。共同特点就是:不是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性能特点,而是大力的,不切实际的做一些误导比较和虚假数据。如楼上说:“视频基带传输……其优点是: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无法保证图像质量”应该说,这是指在不采用同轴传输设备的情况下的“纯电缆传输距离”。我说这是同轴电缆的特长,还有哪一种传输方式,在不采用传输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传输介质能够传输300米视频,并且图像还说的过去呢?双绞线,射频,微波,光缆,行吗?还有,楼上说“光纤传输: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电视监控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适合远距离传输。其缺点是: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不便。”飞机、火车不适合我上下班用,“其缺点是成本高,还要专业人员开,维护也不方便。而自行车最适合……”这样比较,还写成文章,有意思吗?我的看法还是:厂家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性能和特点”,工程中,工程商选择什么,用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和水平。
作者: heml 时间: 2005-6-30 02:36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我认为:任何过分吹嘘自己产品,攻击别人的宣传方式,都会得到反效果。监控领域的任何传输方式都有优缺点,没有一个是万能的。 下面我对下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1)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这篇文章说图像质量达到五级,你的传输设备,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 对于这种图象级别的评定是早期用来衡量电视接收机收到图象的雪花有多大(信噪比大小)的人为视觉评判。它间接地反映了电视收到的射频信号的强弱。由于反映图象指标的因数诸多,单凭这种人为主观评定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并且现在的专业评定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 对于有线电视图象质量问题。由于设计施工的技术水平的差异,各电视台的图象收看有较大差异。有时哪怕在同一栋楼的不同房间收看效果都不同。某些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较为常见。但这些现象均属于系统的非正常工作情况,不能否定系统本身。比如说,某汽车有故障行驶不正常。但不能否定所有的汽车都不行。我们收看的正常模拟有线电视效果在色度、清晰度和对比度方面比标清数字电视效果好,不知有人信否。 在有线电视中,某些效果不行通常无人问津。但在监控中,一路图象不行都不能交工。显然,监控比电视收看更加严格。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方面要求更高。好在这种网络系统极小,一般只有20个左右节点。检测相对方便。 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由于用于监控的调制器目前大多采用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它与广播调制器的效果差异在小系统里是人眼无法辨别的。 而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在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而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2)一根同轴电缆双向传输几十公里——这要用什么电缆?中间要加多少什么设备?有一种产品介绍了,2公里要用SYWV75-12电缆,中间可能不要什么放大设备了吧。” 有线电视能传几十公里是因为它的网络是HFC(光纤同轴混合)结构。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再说造价可能比光纤还高。在2公里内采用什么电缆这要从多方面考虑。如果传输路数多,用75-12电缆比省下的放大器成本合算,当然是可以的。因为系统的总造价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无论传输中采用何种设备,如果说‘共缆’传输的总造价比其它模式高,当然就没有市场生命力了。“4) 每路视频信号,都要一套调制器、解调器、混合器还要供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等设备,传输的设备环节数量居各种方式之首,要确保累积失真度合格,对每个设备的指标要求很高,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那些非专业,低价格的设备行吗?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采用残留边带调幅,中频-变频调制、伴音FM-AM,螺旋滤波等,都是传统技术。价格方面进入监控行业,我相信一定很便宜,不会太高,但专业设备价格一直降不下来,不太好理解。” 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因为信号源是分散的。也不一定非 ‘采用残留边带调幅,中频-变频调制、伴音FM-AM,螺旋滤波等。’ 因为网络容量远大于使用容量,没有采用残留边带的必要;调制技术里更没有规定非采用中频调制和螺旋滤波器不可;大部分监控更没有加入伴音的必要。在系统中,器件的失真积累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理论来决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凭想象和主观猜测。 eie1992能用数据说明对每个设备有哪些很高指标要求吗? ‘ 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 ’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前说比较合适。如果说用价格来衡量设备质量的好坏,请问‘共缆’监控设备的价格要多少是可用的,低于多少是不可用的? 虽然监控系统信源的载噪比和清晰度(摄象机不同)无法与广播电视设备相比。但由于它传输方向不一样,支路放大器放大的频道数通常只有几个。而主路放大器极少。这对信噪比和非线性失真的改善优于有线电视系统。从而达到两种设备差异的弥补。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6-30 10:23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回heml感谢你的精辟分析。我的跟帖,不是“论一线通”,只是针对楼主的文章。我摘录了几段,请大家赏识:两个标题是1)“一线通”共缆监控系统技术问答中国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采购网 2005-06-27 16:54 http://www.cpsf.net/disp.asp?id=1304402)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Firehu 2005-06-25 22:50 http://www.cpsf.net/disp.asp?id=130248 1. 视频相对频带很宽,视频信号高频与低频间的传输频率很大,当传输距离超过 300米以上时都需要加入电缆校正放大器,在电缆中很难实现500米以上的较长距离传输。2. 通过同轴电缆直接传输模拟信号。……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无法保证图像质量3. 在现代视频传输手段中,虽然可用光纤进行长距离传输,但每路视频基带需要一条光纤和一套收发设备,这样对于多路视频系统的传输造价极其昂贵。4. 射频传输建议最大组网半径可达5千米,而视频的传输半经只有300米 。5. 光纤传输:其缺点是: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不便。6. 微波传输:是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易布线场所监控传输的解决方式之一。采用残留边带调幅技术,将图像搭载到调幅载波上,转换为电磁波在空间定向传输。7. 综合以上几种传输技术,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应选用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布线简洁、扩展灵活、性价比高、集成性强,可集成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于“一根”电缆,实现了监控信号传输的里程式跨越。8. 射频传输方式只衰减载波信号,图像信号衰减很小,亮度、色度传输同步嵌套,保证图像质量达到5级国家标准;9. 一线通放大器正向采用进口独立模块设计,单向射频信号的放大,每隔300~500米加一台放大器。传输距离远 五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安全传输,实时,不丢帧;…………………也请heml先生谈点看法就heml先生提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1) 电视图像评价,我国电视工程中,有“5级主观评价标准”,但它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感觉评价;2) heml先生说,某汽车有故障行驶不正常。但不能否定所有的汽车都不行。我们收看的正常模拟有线电视效果在色度、清晰度和对比度方面比标清数字电视效果好,不知有人信否。——人家说保证图像质量达到5级国家标准;这可不是感觉标准了。3) heml先生说: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此话不敢认同。4) heml先生说: 由于用于监控的调制器目前大多采用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它与广播调制器的效果差异在小系统里是人眼无法辨别的。——人眼无法辨别,是否意味着技术指标也没有差异了?5) heml先生说:而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在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而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输通道影响是可以忽略的?6) heml先生说: 有线电视能传几十公里是因为它的网络是HFC(光纤同轴混合)结构。——可人家是说: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应选用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可集成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于“一根”电缆,实现了监控信号传输的里程式跨越——“一根”电缆,不是说电缆加光缆。7) heml先生说: 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因为信号源是分散的。——不用混合器,多路射频信号怎样能实现“共缆” 和“一线通” 呢?8) 在系统中,器件的失真积累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理论来决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凭想象和主观猜测。eie1992能用数据说明对每个设备有哪些很高指标要求吗? ‘ 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 ’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前说比较合适。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a) 先说‘ 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 ’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前说比较合适。——看来十年后的现在远传设备不成问题了?难怪“一根”电缆射频可以传输几十公里了。b) 器件的失真积累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理论来决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凭想象和主观猜测。既然heml先生点名要我用数据说明,那我就把我的“想象和主观猜测”谈一下,望指正:视频传输通道有总体技术标准要求,项目很多,我只举一两个例子——信噪比:调制器给的指标是50db,一线通放大器指标没给,估计不会高于调制器,也按50db考虑,解调器也
作者: 犁叟 时间: 2005-6-30 20:01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heml和EIE两位大家出来了,看来好东东有得一晒了~~~~~~~
作者: heml 时间: 2005-6-30 20:27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我们知道,多种监控传输模式都有人过分的吹嘘。当然‘共缆’传输模式也不例外。如果说这是一种虚伪和欺骗的话,那么有人此机会,肆意过分贬低与自己不同的其它监控传输模式,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1) 电视图像评价,我国电视工程中,有“5级主观评价标准”,但它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感觉评价;2) heml先生说,某汽车有故障行驶不正常。但不能否定所有的汽车都不行。我们收看的正常模拟有线电视效果在色度、清晰度和对比度方面比标清数字电视效果好,不知有人信否。——人家说保证图像质量达到5级国家标准;这可不是感觉标准了。既然‘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感觉评价’,eie先生不是同样用了这种等级评定吗?‘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3) heml先生说: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此话不敢认同。 请eie先生指出还有什么不同。4) heml先生说: 由于用于监控的调制器目前大多采用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它与广播调制器的效果差异在小系统里是人眼无法辨别的。——人眼无法辨别,是否意味着技术指标也没有差异了?这种技术指标的差异是在系统指标的允许范围。5) heml先生说:而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在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而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输通道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共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高频宽带技术,在传输中进行的是频率特性的集中补偿。对上面观点的一句话准确的说应该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善的’。6) heml先生说: 有线电视能传几十公里是因为它的网络是HFC(光纤同轴混合)结构。——可人家是说: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应选用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可集成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于“一根”电缆,实现了监控信号传输的里程式跨越——“一根”电缆,不是说电缆加光缆。对此我已说过:“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 我想eie先生应该见到。7) heml先生说: 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因为信号源是分散的。——不用混合器,多路射频信号怎样能实现“共缆” 和“一线通” 呢?道理很简单,你可以看一下我在慧聪开云(中国)官方的监控技术栏里发表的启蒙文章。8) 在系统中,器件的失真积累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理论来决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凭想象和主观猜测。eie1992能用数据说明对每个设备有哪些很高指标要求吗? ‘ 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 ’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前说比较合适。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a) 先说‘ 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 ’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前说比较合适。——看来十年后的现在远传设备不成问题了?难怪“一根”电缆射频可以传输几十公里了。eie对我前述观点(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置之不理。却反复抓住楼主一个弱点在这理论。请问你的前提是什么?b) 器件的失真积累是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理论来决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凭想象和主观猜测。既然heml先生点名要我用数据说明,那我就把我的“想象和主观猜测”谈一下,望指正:视频传输通道有总体技术标准要求,项目很多,我只举一两个例子——信噪比:调制器给的指标是50db,一线通放大器指标没给,估计不会高于调制器,也按50db考虑,解调器也没给,也按50db考虑,文中给出300-500米价一个放大器,不说几十公里,就算“半径5公里”,用10个放大器,也不用考虑外界干扰。设备噪声以随机白噪声为主要成分。两个信噪比为50db的设备串联传输,假定信号没有损失,但噪声电平会怎样呢?不要说后级电路对前级噪声的放大,仅噪声随机叠加,不管按照代数和,还是均方根计算,即使不到6db,,十级串联放大,加两头调制解调,共12级串联,输出信噪比还能看嘛?幅频特性也是个大问题,两个3db带宽的6M频率特性,串联后3db带宽就明显下降很多,多级更会严重吧。传输后高频分量基本都吃光了,清晰度就没法说了。如果总体通道幅频特性要求3db,那每一个设备指标多级串联传输要求,都要随着链接级数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我十分赞赏heml先生说的:任何过分吹嘘自己产品,攻击别人的宣传方式,都会得到反效果。监控领域的任何传输方式都有优缺点,没有一个是万能的。我还要加一句:虚假我到宣传,应该受到行业和舆论的坚决抵制由于‘共缆”技术采用的是有线电视技术。所以系统的算法可以参照有线电视设计标准。就信噪比而言,调制器提供的是S/N(信噪比),放大器提供的是F(噪声指数),系统指标通常是C/N(载噪比)。系统的总体指标算法早已规范化,请见慧聪开云(中国)官方的监控技术栏里的《高频宽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1 00:43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再与heml先生共商1) 知道,多种监控传输模式都有人过分的吹嘘。当然‘共缆’传输模式也不例外。如果说这是一种虚伪和欺骗的话,那么有人此机会,肆意过分贬低与自己不同的其它监控传输模式,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所指“那么有人(借)此机会,肆意过分贬低与自己不同的其它监控传输模式,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如果是指我,还请直接说明我在那里做过什么“贬低”?是我的错,一定公开道歉。2) heml先生说:既然‘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感觉评价’,eie先生不是同样用了这种等级评定吗?‘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视频传输通道传输图像评价中,有一个事实是:主观感觉很好的图像,测试通道传输特性的技术指标却不合格,这是因为:视频失真度标准内的图像失真情况,是不允许用肉眼观察到的。相反,如果一个图像用肉眼可以看出失真或微弱噪声,那就不用检测,直接就能定为传输通道不合格。这应该是常识吧!3) heml先生说: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此话不敢认同。请eie先生指出还有什么不同。——传输网络结构不同,系统规模传输距离、范围不同,楼主用分支器做监控系统射频混合器,且这类混合器以2路混合为主,广播大都用专业多路混合器。如果按照heml先生说的: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那不也是一个不同吗?4) 采用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它与广播调制器的效果差异在小系统里是人眼无法辨别的。——人眼无法辨别,是否意味着技术指标也没有差异了?这种技术指标的差异是在系统指标的允许范围。——这一点我们两个的观点完全不同,采用同样的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做出来的东西区别太大了,既有广播级产品,也有连民用级都不合格的产品,设计、工艺、检测、调试的实力和水平才是根本的。我再“凭想象和主观猜测”说一下:如果连标准检测设备和条件都不具备,它开发的产品按照视频传输标准要求一定不会合格。不要说复杂的传输系统,就是一个16*4矩阵主机都很难合格。这么说的实践依据是我多次亲自给朋友做过。5) heml先生说:而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在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而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输通道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共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高频宽带技术,在传输中进行的是频率特性的集中补偿。对上面观点的一句话准确的说应该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善的’。——heml的观点是“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第二层意思是“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第三层更明确“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我的意思很明白——这里忽略了传输通道特性的影响。怎么能说“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不能变好还不能不变坏吗?不合格的通道特性,就会变坏的; 所以heml先生后面订正的:‘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善的’,有道理。实际上传输系统没有追求改善或提高原信号水平的,追求的都是如何以最少的失真度恢复原信号特性,传输产品的水平高低和差别,体现在恢复出的原信号特性失真度的大小而已;6) 对此我已说过:“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 我想eie先生应该见到。——heml的这个观点,我早已注意到了,我分析的是主题帖里的不切实际的说法;你的观点与我的看法有区别吗?这一点我们认识上没有分歧;7) 关于混合器问题,应该说:混合器和功分器,是射频传输系统共缆或一线通的核心器件,缺一不可。可能各家、各地、各行业叫的名称不同,其技术含义是不会变的,如楼主的产品中是用一种分支器作为混合器用的。你的启蒙文章我也就不再拜读了,谢谢你的好意。8) heml先生说:eie对我前述观点(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置之不理。却反复抓住楼主一个弱点在这理论。请问你的前提是什么?——我的贴子从开始到现在,都是针对楼主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数据来分析的,你的跟帖不对这些观点和数据做具体评论,这是你的自由,但没有必要把我对楼主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数据所作分析往自己身上拉,更没有必要用你的观点来阻挡或掩盖对楼主观点的评论,但愿你能理解我的意思。9)
作者: 犁叟 时间: 2005-7-1 00:58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两大师不要误会啊~~~~~~~~~
作者: gooder 时间: 2005-7-1 06:29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好,不错,继续
作者: heml 时间: 2005-7-1 06:36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2) heml先生说:既然‘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感觉评价’,eie先生不是同样用了这种等级评定吗?‘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视频传输通道传输图像评价中,有一个事实是:主观感觉很好的图像,测试通道传输特性的技术指标却不合格,这是因为:视频失真度标准内的图像失真情况,是不允许用肉眼观察到的。相反,如果一个图像用肉眼可以看出失真或微弱噪声,那就不用检测,直接就能定为传输通道不合格。这应该是常识吧!请问:如果有线电视系统如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3) heml先生说: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此话不敢认同。请eie先生指出还有什么不同。——传输网络结构不同,系统规模传输距离、范围不同,楼主用分支器做监控系统射频混合器,且这类混合器以2路混合为主,广播大都用专业多路混合器。如果按照heml先生说的: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那不也是一个不同吗?eie提出的是设备不同,用以证明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现在却扯到网络、规模与距离。应该知道,监控的网络结构比有线电视更有利于改善失真指标。规模和距离通常比有线电视小,也利于改善失真指标。 4) 采用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它与广播调制器的效果差异在小系统里是人眼无法辨别的。——人眼无法辨别,是否意味着技术指标也没有差异了?这种技术指标的差异是在系统指标的允许范围。——这一点我们两个的观点完全不同,采用同样的国际知名公司全集成的IC,做出来的东西区别太大了,既有广播级产品,也有连民用级都不合格的产品,设计、工艺、检测、调试的实力和水平才是根本的。我再“凭想象和主观猜测”说一下:如果连标准检测设备和条件都不具备,它开发的产品按照视频传输标准要求一定不会合格。不要说复杂的传输系统,就是一个16*4矩阵主机都很难合格。这么说的实践依据是我多次亲自给朋友做过。 eie先生一直在证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的不可行性。是否在这里要用不合格的调制器作为论据。 5) heml先生说:而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在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而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输通道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再次说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是可行的。当然包括传输允许的失真误差。‘共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高频宽带技术,在传输中进行的是频率特性的集中补偿。对上面观点的一句话准确的说应该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善的’。——heml的观点是“电视台的节目源与监控用摄象机的差异主要是信噪比和清晰度”,第二层意思是“监控小系统里,只要不用最差的S/N摄象头,解调器的接收电平达到要求。这种信噪比的差异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看不到雪花)。”,第三层更明确“监控中的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我的意思很明白——这里忽略了传输通道特性的影响。怎么能说“清晰度在这里主要是由摄象头的差异决定。这是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变的。”不能变好还不能不变坏吗?不合格的通道特性,就会变坏的; 所以heml先生后面订正的:‘任何传输模式都无法改善的’,有道理。实际上传输系统没有追求改善或提高原信号水平的,追求的都是如何以最少的失真度恢复原信号特性,传输产品的水平高低和差别,体现在恢复出的原信号特性失真度的大小而已;6) 对此我已说过:“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 我想eie先生应该见到。——heml的这个观点,我早已注意到了,我分析的是主题帖里的不切实际的说法;你的观点与我的看法有区别吗?这一点我们认识上没有分歧;7) 关于混合器问题,应该说:混合器和功分器,是射频传输系统共缆或一线通的核心器件,缺一不可。可能各家、各地、各行业叫的名称不同,其技术含义是不会变的,如楼主的产品中是用一种分支器作为混合器用的。你的启蒙文章我也就不再拜读了,谢谢你的好意。分支器与混合器在原理上是有区别的,更不用说名称了。混合器是在信源集中时,利用接口间的相互隔离和分配损耗使频道间既得到隔离,又达到使信号混合的目的。而分支器是利用接口间的反向隔离和正向分支衰件达到信号的隔离和混合。 8) heml先生说:eie对我前述观点(单用电缆传输几十公里图象质量很难保证)置之不理。却反复抓住楼主一个弱点在这理论。请问你的前提是什么?——我的贴子从开始到现在,都是针对楼主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数据来分析的,你的跟帖不对这些观点和数据做具体评论,这是你的自由,但没有必要把我对楼主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数据所作分析往自己身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1 19:17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我看基本可以收场了。Heml再上贴中提了以下7个问题:1) 请问:如果有线电视系统如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样可以问:如果秘鲁监控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2) eie提出的是设备不同,用以证明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现在却扯到网络、规模与距离。应该知道,监控的网络结构比有线电视更有利于改善失真指标。规模和距离通常比有线电视小,也利于改善失真指标。——“eie提出的是设备不同,用以证明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这个帽子扣的有些太过分了吧?设备不同是档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如何扯到可行不可行上呢?宏观来看,广播行业用有线电视射频设备要高于闭路监控行业射频设备的水平,而不是“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 闭路监控行业产品要说达到4级,可信,要说达到5级你信吗?反正我不信,而且还认为是虚假宣传。3) eie先生一直在证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的不可行性。是否在这里要用不合格的调制器作为论据。——同上。4) 只有再次说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是可行的。当然包括传输允许的失真误差。——这个法没有异议。还不要忽略传输通道影响。5) 分支器与混合器在原理上是有区别的,更不用说名称了。混合器是在信源集中时,利用接口间的相互隔离和分配损耗使频道间既得到隔离,又达到使信号混合的目的。而分支器是利用接口间的反向隔离和正向分支衰件达到信号的隔离和混合。 ——说的对。用分支器当“混合器用”,不管用的情况如何,毕竟是“有混合器”,而不是“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 6) 你对楼主的不合实际的宣传提出评论大家有目共睹。但你对有线电视和高频宽带图象传输技术的全面否定难道切合实际?——“对有线电视和高频宽带图象传输技术的全面否定”,这就歪曲了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了”是否是“全面否定”,也是大家有目共睹。7) eie可以不按国际公认规范计算高频宽带的噪声失真(就怕不知道怎样算)。可能你搞的工程全靠所谓理解和估计(想当然),不采用任何数学公式。想当然双绞线传输方式不行;想当然垂怖隆??浞绞讲恍小!??
作者: heml 时间: 2005-7-2 00:06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1) 请问:如果有线电视系统如果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样可以问:如果秘鲁监控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是否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我可以肯定地回答监控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象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 2) eie提出的是设备不同,用以证明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现在却扯到网络、规模与距离。应该知道,监控的网络结构比有线电视更有利于改善失真指标。规模和距离通常比有线电视小,也利于改善失真指标。——“eie提出的是设备不同,用以证明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这个帽子扣的有些太过分了吧?设备不同是档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如何扯到可行不可行上呢?宏观来看,广播行业用有线电视射频设备要高于闭路监控行业射频设备的水平,而不是“广播电视设备与监控设备的区别只有调制器和节目源,其它设备完全一样。” 闭路监控行业产品要说达到4级,可信,要说达到5级你信吗?反正我不信,而且还认为是虚假宣传。请问你在一楼的第4)条给人的意思是什么?是我给你扣帽子吗?广播设备某些设备指标高于监控设备的是不错。请问那些指标高?高多少?监控设备指标低了多少不合格?能正面回答吗(不要问东答西)?我从来不跟你争论图象的等级判断,因为,这种判断包含的个人主观因数太多。还有,图象中的各种干扰,怎么评定极数?3) eie先生一直在证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的不可行性。是否在这里要用不合格的调制器作为论据。——同上。你有时批评别人偷换慨念,你呢?4) 只有再次说明,高频传输图象监控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是可行的。当然包括传输允许的失真误差。——这个法没有异议。还不要忽略传输通道影响。我已说过:“当然包括传输允许的失真误差”。5) 分支器与混合器在原理上是有区别的,更不用说名称了。混合器是在信源集中时,利用接口间的相互隔离和分配损耗使频道间既得到隔离,又达到使信号混合的目的。而分支器是利用接口间的反向隔离和正向分支衰件达到信号的隔离和混合。 ——说的对。用分支器当“混合器用”,不管用的情况如何,毕竟是“有混合器”,而不是“在监控系统里,不可能采用混合器”。 你是不是想说,分支器的混合效果不如混合器,如果你准备说,那就最好别说,以免闹笑话。6) 你对楼主的不合实际的宣传提出评论大家有目共睹。但你对有线电视和高频宽带图象传输技术的全面否定难道切合实际?——“对有线电视和高频宽带图象传输技术的全面否定”,这就歪曲了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了”是否是“全面否定”,也是大家有目共睹。如果你已表示不是全面否定,这表明你还是有点实事求是。7) eie可以不按国际公认规范计算高频宽带的噪声失真(就怕不知道怎样算)。可能你搞的工程全靠所谓理解和估计(想当然),不采用任何数学公式。想当然双绞线传输方式不行;想当然垂怖隆??浞绞讲恍小!???肥欠衲芄淮锏绞悠低ǖ来?浔曜加肟尚胁豢尚校?橇礁龈拍睿籋eml在这个贴子里连续三次提到我是“全面否定”和“不可行”问题,我不能不怀疑你故意这样做的目的。上一贴的末尾,我提到“heml先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作一个诚实的工程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我还是希望,作一个诚实的工程师。8) 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可以在这里把我“全面否定”和“不可行”问题都列出来,让大家评论。我欢迎。如果我是故意给你歪曲观点,可以让大家看你在一楼的帖子。如果我有什么故意和目的的话,你那套所谓专利的东西,早就被披露在众人面前。既然你表明本意不是全面否定这种系统的不可行。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
作者: 笑云君 时间: 2005-7-2 00:34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两位高手辨论,甚是精彩,但还请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共同促进技术进步!
作者: 欧阳正伟 时间: 2005-7-2 01:19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heml你下面说的东西,太让我亢奋了,今晚要请客户吃饭.晚点我就与EIE好好来谈谈.早在99年我就接触了一家国外厂商首次开发的CCTV用"一线通"的产品,我想说的是,你的开发思路是对的,我可以帮你找点资料.EIE先生我们就接着下来好好论述下,请给点时间给我.[TABLE][TR][TD]"如果我是故意给你歪曲观点,可以让大家看你在一楼的帖子。如果我有什么故意和目的的话,你那套所谓专利的东西,早就被披露在众人面前。既然你表明本意不是全面否定这种系统的不可行。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TD][/TR][/TABLE]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2 03:02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针对楼主的宣传:[COLOR=red]*综合以上几种传输技术,解决[COLOR=red.gif>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COLOR]内监控信号传输应选用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布线简洁、扩展灵活、性价比高、集成性强,可集成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于“一根”电缆,实现了监控信号传输的里程式跨越。*射频传输方式只衰减载波信号,图像信号衰减很小,亮度、色度传输同步嵌套,保证图像质量达到5级国家标准;*一线通放大器:正向采用进口独立模块设计,单向射频信号的放大,每隔300~500米加一台放大器。*传输距离远 :五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安全传输,实时,不丢帧;[/COLOR.gif>................................我在1楼4)中提到 4) 每路视频信号,都要一套调制器、解调器、混合器还要供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等设备,传输的设备环节数量居各种方式之首,要确保累积失真度合格,对每个设备的指标要求很高,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那些非专业,低价格的设备行吗?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采用残留边带调幅,中频-变频调制、伴音FM-AM,螺旋滤波等,都是传统技术。价格方面进入监控行业,我相信一定很便宜,不会太高,但专业设备价格一直降不下来,不太好理解。 这段话就是针对上述宣传来分析的。这么远的距离,没有“绝招产品”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层意思是:根据楼主介绍的射频产品水平,要达到这么远的距离,不现实。——难道这就是说 “监控高频传输设备不可行吗?” 关于射频技术,叫单缆也好,共缆也好,一线通也好,应该属于同一类射频传输方式。我在北京一次展会上曾和一家射频厂家朋友面谈过,因为他们不愿透露射频原理,我建议他们,应该大力宣传的就是射频,就是有线电视技术原理,因为通过有线电视的实践,人们不会怀疑传输的可行性了。然后重点介绍用于监控系统的产品开发的突出特点,如正反双向传输、多功能组网特色等,何必要故弄玄虚,弄的适得其反呢! 楼主对一线通产品的的宣传(不是所有的),和双绞线产品个别宣传,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搞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虚假性能和数据宣传;二是系统的对其他传输方式逐个片面比较,诱人上钩。三是不把自己的产品当成视频传输设备对待,这方面射频传输技术,由于沿用有线电视技术,或称为“技术捷径”,视频通道传输标准,还比较好达到,而双绞线产品就不这么幸运,技术起步太低,至少在网上还没有一家主动声明自己的产品是按照视频通道传输标准生产的,也没有展示实际达到的技术特性指标,只谈“图像质量可以和光缆媲美”“价格最低”。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2 23:45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关于远距离多级串联,对信噪比的影响。这两天我做了一个实验验证,简要情况是*用三个放大器,每一个信噪比都是74db(5000倍),信号为1V,噪声电平为1V/5000=0.2mv;*两个放大器增益调到1,串联,测试信噪比刚好降低6db,为68db(2500倍),输出的噪声电平为1V/2500=0.4mv;增大一倍;*三个串联,测试输出信噪比又降低了3db,为65db, 输出的噪声电平为三个噪声电平之和=0.6mv,信号幅度仍为1;*推算:十级增益为一的放大器级联,信号电平仍为1,噪声电平增大十倍——20db,信噪比降低了20db,由74db降低到54db;*实际放大器信噪比在50db(正常设备水平)左右,十级增益为一的放大器级联后,信噪比降低20db,由50db降低到30db;——这个数据,应该是“理想极限数据”,实际级联线路都要低于这个数据的;*实际级联放大器增益都较大,后级对前级的信号和噪声都要放大,对于大信号放大(高信噪比状态),输入信噪比经放大后变化不大,但本级噪声的加入却是无法避免的,每一级都会有噪声电平的“硬加入”“硬提高”和相应信噪比的“硬降低”;所以级联级数的多少,与设备水平有关。如上举例:设备都是70db以上(射频设备可能做到很难,至少现在是这样),十级串联,输出信噪比还能保证50db左右,应该可以的。这就是我说的“这种远距离多级级联,一般专业广播级设备都很难达到”的依据。而实际射频设备一般都在50db左右,5公里,至少十二级级联,信噪比要降低24db以上;摄像机数出信噪比一般给出的是48db,可以按照50db考虑,这样5公里以后,输出信噪比就降为26db以下啦,图像就没法看了。heml先生曾提到:S/N(信噪比),F(噪声系数:它是(S/N)out/(S/N)in),可以直接换算成信噪比,还提到一个C/N(载噪比),在调频制传输方式里,视频信息隐藏在载波频率信息里,有信噪比的“调频改善系数”,调频解调后的视频信噪比会比输入的载噪比(没有解调之前,此时只能考虑载波/噪声比)高31-36db左右,调频技术多用在卫星和微波视频传输系统,一个8-16瓦的卫星转发器,能量覆盖全亚洲,地面一个卫星天线接收到的能量只有“-205-210多”dbw;依靠低噪声场效应晶体管放大器(LNA)的放大,中频放大、滤波,进行调频解调,才能保证最后的视频信噪比达到43-46db以上。但在射频CATV传统系统里,采用的是AM射频调幅制式,这种AM传输方式,放大器载噪比的级联变化,与上面放大器的原里一样,在未解调以前都是载噪比的相应变化,但AM解调后的信噪比与输入载噪比的关系就是降低6.4db了。AM方式多级级联后的信噪比,要比上面理想条件下的还要低。上面分析,是给出一个概念——不能说可以“随便级联”多少级,能传输多远多远。heml先生认可的1、2公里,最多2、3公里,是比较现实的,而楼主的数据就不可信了。heml先生作为射频产品厂家,感情上对我这种贴子“反感”我能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监控行业工程商里,从有线电视行业转业的不在少数,他们首先会对这类不切实际的宣传嗤之以鼻,进而怀疑你的技术和产品,结果适得其反。产品商更要从工程商的利益和角度换位想一想,因被误导造成了工程损失,具有长远的影响。在网上已经见过:20米的射频传输,我还见过一个7、8十米的光缆传输系统,从大院到室内。一个贴子不可能搞全面的“论视频传输”,我没有先谈射频传输的优点、优势、长处、特色等等,这还用我来说吗?我这个跟帖很“专业”,只对这类不切实际的宣传提出质疑和评论。大家冷静下来,会理解的。
作者: heml 时间: 2005-7-3 00:52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请问eie是在算视频基带放大器,还是在算高频宽带放大器。如果是算高频宽带放大器,请问从哪体现频道数带宽?从那体现高频宽带放大器的增益和输入电平?上述因数是体现系统C/N的必须指标。CATV放大器有增益为1的吗?"实际放大器信噪比在50db(正常设备水平)左右,十级增益为一的放大器级联后,信噪比降低20db,由50db降低到30db”如果相同信噪比为50的十级放大器级联,其算法是:总S/N = 单个S/N - 10lgN N:为放大器级数 因此:50-10lg10 = 50 - 10 = 40(db)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3 03:29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我也拿不准,作为视频通道,从视频到视频,要的是电压信噪比。你看,是不是考虑一下功率计算和电压计算问题,会有什么关系?
作者: heml 时间: 2005-7-3 04:25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信噪比不管是用电压比还是用功率比,但比值是相同的。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3 05:01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你看,我做的实验两个增益为1的放大器,每个实测信噪比是74db,两个串联后实测信噪比是68db,刚好降了6db,当然功率比还是6db;按你给的公式计算可是3dba啊!你看问题在那里?帮我找找原因,卡在那里?
作者: 于洪 时间: 2005-7-3 05:01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好,这样就好!两位大师握手探讨、交流,我等幸甚!
作者: 欧阳正伟 时间: 2005-7-3 06:09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请见下面内容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3 07:28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要参与,你就正经自己写点东西上来。把我1楼的帖字搬到这21楼算什么??????????????????????????既然没有任何评论,我这个帖子只能放在一楼,建议版主删去。
作者: 欧阳正伟 时间: 2005-7-3 07:45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TABLE][TR][TD]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要参与,你就正经自己写点东西上来。把我1楼的帖字搬到这21楼算什么??????????????????????????既然没有任何评论,我这个帖子只能放在一楼,建议版主删去。----------------------------------------------eie专业技术: 视频传输,视频恢复,抗干扰技术 EIE公司网站: www.eie-cn.com [/TD][/TR][/TABLE]
作者: 欧阳正伟 时间: 2005-7-3 11:04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下面是EIE先生的原文[TABLE][TR][TD]关于射频传输(单缆、共缆、一线通等)的大块贴子、文章,数量已居各传输方式之首。射频传输确实也是一种应用较广的传输方式,可以说家喻户晓。优点已经该说的都说了,说透了。但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是,不能,不敢直言面对这种方式的问题和缺点。例如:1)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这篇文章说图像质量达到五级,你的传输设备,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2)一根同轴电缆双向传输几十公里——这要用什么电缆?中间要加多少什么设备?有一种产品介绍了,2公里要用SYWV75-12电缆,中间可能不要什么放大设备了吧。4) 每路视频信号,都要一套调制器、解调器、混合器还要供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等设备,传输的设备环节数量居各种方式之首,要确保累积失真度合格,对每个设备的指标要求很高,远距离传输时,一般专业设备都很难达到,那些非专业,低价格的设备行吗?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采用残留边带调幅,中频-变频调制、伴音FM-AM,螺旋滤波等,都是传统技术。价格方面进入监控行业,我相信一定很便宜,不会太高,但专业设备价格一直降不下来,不太好理解。5) 一些年来,行业里有一个“自力更生”和“主观”开发风,“自力更生”——工程商,几个会装电脑的学生,都会自己开发,自己做,自己用的盘录像机,搞好了还能很便宜的卖一些,双绞线传输产品的“风”,刮的也不小;“主观”开发风——是指产品图像质量,只要“主观感觉可以就OK!”,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58年“全民大炼钢铁”,不要说工矿企业,连中学生都能上阵炼出“钢铁” 来,谁敢说不是钢铁?!“右派一个”,谁检测过是不是合格、合乎标准的钢铁呢?也是“主观感觉可以就OK!”——历史证明,一堆废铁,一个没有标准的开发风。不过需要说明我这是指有这种风气和现实,并不是指楼上的产品。6) 行业里还有一股“误导宣传风”——个别射频传输产品厂家的文章是一类,还有一类是个别双绞线传输产品厂家的文章,最典型。共同特点就是:不是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性能特点,而是大力的,不切实际的做一些误导比较和虚假数据。如楼上说:“视频基带传输……其优点是: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无法保证图像质量”应该说,这是指在不采用同轴传输设备的情况下的“纯电缆传输距离”。我说这是同轴电缆的特长,还有哪一种传输方式,在不采用传输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传输介质能够传输300米视频,并且图像还说的过去呢?双绞线,射频,微波,光缆,行吗?还有,楼上说“光纤传输: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电视监控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适合远距离传输。其缺点是: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不便。”飞机、火车不适合我上下班用,“其缺点是成本高,还要专业人员开,维护也不方便。而自行车最适合……”这样比较,还写成文章,有意思吗?我的看法还是:厂家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性能和特点”,工程中,工程商选择什么,用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和水平。[/TD][/TR][/TABLE]仔细从文中第一段看看[TABLE][TR][TD]1)谁没见过有线电视传输?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个别3级还勉强,5级一个没有;这篇文章说图像质量达到五级,你的传输设备,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TD][/TR][/TABLE]EIE说大部分图像都是3、4级水平,5级一个没有。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国家广电部就将要发布的数字电视标准,就是要比先前的模拟电视能够达到更多功能,甚至说是要达到图像质量的高清功能。上个月我就曾在深圳电视台观看过这类的数字DVB图像质量就完全达到了5级以上的图像质量。并且,深圳电视将在7月开始在全市运营数字DVB电视平台转换。文中又说到(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从这句话也可看出,EIE先生对国家即将要出台的高清数字电视标准不了解之处。在过去的省市地县级广播电视台,甚至是大型的企业自办电视台所使用的如EIE所说的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同样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就拿邻频调制器来说,这些单位都会根据自身电视电平信号分配网络结构,节目源数量,寄生输出抑制性能能力等等要求来合理选用邻频调制器。从目前邻频调制器频道功能等特性来说,就可分固定频道邻频调制器和捷变频邻频调制器这两种。再细分下去,从其机器功能特性上来讲,又细分为:经济型邻频调制器、专业级邻频调制器、广播级邻频调制器这三类,价格从百元到千元甚至是万元一个频道的机器。你EIE就不能想当然的说你的传输设备,比广播电视有线系统用的设备性能一定还要高很多吧?事实是过去我曾经看到过的一线通的邻频调制器频率稳定度、残留边带特性以及所选用的进口专业级的跟踪滤波器等等这些硬或软体指标都要高过国内名厂生产的专业级邻频调制
作者: heml 时间: 2005-7-3 18:31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由于不知你测试的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建议eie老师对于信噪比的测试从以下几点考虑:一、建议测试电平取50%的均方根值作为参考值(比值不会变)。二、是否采用加权网络(须用)。三、考虑带宽和干扰以及分布参数。
作者: 犁叟 时间: 2005-7-4 21:12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我弱弱地问上一句~~~~~~~~~~ [TABLE][TR][TD]数字DVB图像质量就完全达到了5级以上的图像质量[/TD][/TR][/TABLE] 在节目源发送端采用了加密加扰技术吗?后端解密和去扰吗?这些技术会不影响源信号吗? 数字信号的误码怎么纠错的? 实际工程环节应用中是如何保证质量要求的?
作者: eie1992 时间: 2005-7-5 05:19
标题: 关于共缆传输的又一个选择,一线通
回欧阳正伟:*关于抗干扰器的任何问题,请到专帖里讨论;*你关于射频传输所谈的内容,与本主体贴讨论和我们争论,没有关系,你还没有搞清是怎么回事呢,不沾边!.............................回heml一、建议测试电平取50%的均方根值作为参考值(比值不会变)。........美国泰克VM700A标准视频检测设备和TSG271视频标准源;算法是我国认可的标准;二、是否采用加权网络(须用)......信噪比和加权信噪比两个参数及其他几十个传输参数都同时测出;三、考虑带宽和干扰以及分布参数..........无外界干扰,标准检测电缆,影响统一扣除.实测两个增益为1的标准视频分配器:信噪比为76db,加权信噪比为83db;
| 欢迎光临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