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4 07:19:34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楼上,抱歉。主题贴属转换格式不同引起...
谢谢楼上,抱歉。主题贴属转换格式不同引起的“乱套”
( W/ l- v: O3 t.......................... ( |, ~# v% n. k% B/ O- ?: u' n
原文出处:
# j" [7 \. B/ @; ~: J' i# x视频传输工程中的电磁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慧聪“技术工程” 2005.4.28. 15:23’
9 G; {$ o8 C, F5 `7 s* |# khttp://info.secu.hc360.com/Html/001/002/014/006/71716.htm
, l& @* v& G8 R1 H. L《视频传输工程中的电磁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a. T% N# e; V$ l
原作者:eie实验室——老竹 , T. [9 I) B8 ~6 K/ P5 C
% f! c1 e' k: Q' I6 G干扰——是监控工程中的“常客”,也是令人讨厌令人烦恼的“不速之客”。
g$ n! z* ~/ G7 Z让干扰不再打扰——应该是监控行业朋友们的共同心声和奋斗目标之一。
4 U0 e+ n. Z- [2 ~一、干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 |. m6 S% E$ `. h
1)工程中的干扰我们可以概括分成3类:
9 R7 U4 j- X$ MA)源干扰:视频信号源内部,包括电源,产生的干扰——视频源信号中已经包含干扰; a9 i6 F4 [4 F# }% }9 \6 m
B)终端干扰:终端设备,包括设备电源产生的干扰——它能对输入的无干扰视频信号加入新的干扰;
" O# k( L+ b! a. X' Z. zC)传输干扰:传输过程中通过传输线缆引入的干扰,主要是电磁波干扰,包括地电位干扰类;
9 P+ |" |; J) N5 I# Q5 b; O3 iA,B类源干扰和终端干扰,尽管工程中也常遇到,但都属于设备本身问题,不属于工程抗干扰范畴。本文涉及的只是第三类——视频传输工程中的电磁干扰。
& k- o3 x( \( O* G+ a- f2)eie实验室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下观点: 8 h ?4 U" e5 K) l: h) u7 Q
*同轴干扰不是从屏蔽层缝隙中漏进去的,无缝隙的“编网—铝箔—编网—铝箔”四屏蔽电缆,仍有干扰,就是最好的实践验证。
% _0 G3 J( t8 _. l3 k" D*同轴干扰基本上是电磁感应电流在电缆屏蔽层纵向“阻抗”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两端匹配负载,对视频信号产生干扰信号的;所以才有短电缆、高编电缆干扰小的实践; ; C- j& i B L4 S \# g$ m7 s
*非屏蔽双绞线平衡传输原理,使它具有一定的抗共模干扰能力,但它的不平衡结构(电阻误差5%/100米,线对之间的耦合,高衰减和高失真特性),使它的实际抗干扰能力与某些“抗超强干扰”的宣传远不是一回事。屏蔽双绞线的大量应用,就应该有个起码的判断了。
& I& K9 T6 J4 H( u; q7 t*2005年eie实验室又提出了“防、避、抗、补”的工程抗干扰“四大要领”; / Z8 n+ l* ^2 Q0 e- N
二、“防、避、抗、补”的工程抗干扰“四大要领”解释
( C: [+ ^# X9 g( [/ p1)“防”:对干扰设防,把干扰“拒之门外”。常见的有效措施: ! E6 o q: }$ \/ c* S- A
**传输线缆,穿镀锌铁管,走镀锌铁皮线槽,深埋地下布线等,给传输线缆一个屏蔽电磁干扰的环境,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防止干扰“入侵”的手段,包括变电站超高压环境下的安全传输,都是有效的。不足之处是成本较高,不能架空布线,施工较麻烦;
) ? i. ?9 x! V+ J' g$ w9 D**eie双绝缘双屏蔽抗干扰同轴电缆,是抗干扰技术的一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其原理与穿铁管基本相同,外层是干扰屏蔽层,提供内部无干扰的传输环境,内屏蔽层是同轴传输回路的实际信号地,干扰在外屏蔽层上产生感应电动势,通过接“大地”屏蔽干扰,内外屏蔽层绝缘,使干扰感应电动势与视频信号传输回路绝缘,有效防止了干扰的“入侵”。优点是布线简单方便,成本低,在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会有干扰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实现“防干扰盲目布线”;
/ D8 j; d- K; Z6 I# H0 z. |**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设防首先是应该考虑的;
( H3 v7 y2 f, ^2)“避”:避开干扰 ,另选一条 “路”,改变源信号传输方式,属于这异类的技术有:光缆传输(模拟调制解调和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射频,微波,数字变换等各种传输方式,都属于“信息调制和变换”方式,或“频分方式”,它能有效避开源信号传输中,0-6M频率范围的直接干扰;这种方式抗干扰很有效。目前也有一些不肯介绍原理的产品,如采用编码和向上移动信号频带的方法等,大概也属于这一类产品。采用“避”的技术,工程中还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成本和复杂度的提高,二是变换损失——失真和信噪比的降低,不要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6 Y1 c5 a* h5 |' Z) O1 ^
3)“抗”:视频信号传输过程中,如果干扰已经“混”进视频信号中,使信噪比(指信号/干扰比)严重降低,必须采用抗干扰设备,抑制干扰信号幅度,提高信噪比。目前主要技术措施有: : R0 o( U6 X' c9 Z; [# g% E
**传输变压器抑制50/100Hz低频干扰:有一定效果,但局限性较大,通用性较差,应用面还较少;
4 _/ H1 H% k. W( {3 V; a**“斩波”技术,原理上是吸收或衰减干扰信号频率分量。问题是难以应付工程中千变万化的干扰频率,对于谐波分量丰富的干扰(如变频电机干扰)抑制能力较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办法在吸收干扰的同时,也吸收掉一部分有用信号,造成新的失真; 8 I. |3 C/ ]' @9 C" T0 ^
**视频预放大提高“信号/干扰”比(信噪比)技术:原理是:线路干扰大小是不会再变的,可以在线路前端,先把摄像机视频信号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了整个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干扰”比(信噪比),在传输末端再恢复视频源信号特性,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理论上实践上这种抗干扰技术都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问题是具体技术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市场上有一种这类产品,确实有一定的抗干扰效果。但没考虑线缆传输失真、放大失真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视频信号的有效回复问题,图像传输质量没有真正解决。 / \7 {. c. y3 I$ G# `/ O
**eie实验室在长期研究加权放大和抗干扰技术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成功的推出了含有两项专利技术的新产品——“加权抗干扰器”,他同时 |
|